照亮自己的「圓」-鏡餅(かがみもち)

好友快閃日本,傳來這幾張照片。畫面裡,是日本新年最具象徵性的擺飾——「鏡餅(かがみもち)」。

由兩層年糕疊成圓塔,一顆橙靜靜坐在頂端。這是日本歲末迎新的重要供品,象徵圓滿、延續與感恩。

「鏡」在古代代表神明,也象徵照見真心;「餅」由新收稻米搗成,蘊含豐收與生命力;頂端的「橙(だいだい)」諧音「代代」,寓意家運昌隆、世代相傳。每到年尾,日本家庭會將鏡餅擺在神棚或玄關,直到新年後的「鏡開き」那天,再將年糕敲開、與紅豆湯同煮享用,象徵「把神明的祝福化為自己繼續生活的力量」。

「開」鏡餅的儀式,絕對不能使用刀子。因為「切」讓人聯想到武士的切腹,是不吉之事,同時也被視為對神明的不敬。因此,人們不用「切鏡」,而是說「開鏡」,用木槌或手將年糕敲開,寓意「開運、開福、開新年」。

傳統鏡餅在乾硬後相當堅固,木槌敲擊既費力又有受傷風險。於是現代超市販售的多是塑膠外殼鏡餅模型,外層是仿真的鏡餅造型,裡頭放著已切成小塊的年糕。不僅保留了節慶儀式感,也讓大家能輕鬆、安全地享受「鏡開」的喜悅。

不論在日本或台灣,歲末的習俗裡都有一種共通的心境:人們總會透過食物的圓形、聚合與共食,來感謝這一年曾經努力的自己,也祈願新的一年能更柔軟、更圓滿。

不同文化、相同心意——都在提醒我們:無論一年過得多忙多累,能好好撐過今天,就是值得感謝的事。願這個歲末的圓,為下一個春天,儲存一點甜味與力量。

紅豆丸的續曲|烏雞丸,一顆時代的甜味記憶

續〈台灣甜點語言裡的文化雙聲現象〉,我們再從紅豆丸走進更復古的庶民甜味——〈烏雞丸〉。

有別於那瑪卡西(生菓子)那種柔軟濕潤的甜感,這一款外層裹著糖霜、形似糖果的點心,也被稱作「紅豆丸」,在有些地方,人們更習慣叫它——「烏雞丸」。

這款點心由紅豆與麥芽糖慢火熬煮而成,質地偏硬、甜度濃厚。在過去物資不豐的年代裡,孩子們最期待的,就是含著一顆烏雞丸,讓嘴裡的甜味慢慢融化,那是一種最純粹的快樂與滿足。

提起「烏雞」,不少人會聯想到中藥裡的「烏雞白鳳丸」,它是真的有「雞」😆!據說清末慈禧太后為延年益壽、抗老回春,常服「同仁堂」御製的烏雞白鳳丸。「白鳳」二字,源自對烏雞外觀的形容,羽色雪白、皮骨黝黑,象徵陰陽調和的美意。

或許正因如此,台灣早期的糖果師傅們,才以幽默又吉祥的方式,將這種黑亮圓潤、外裹白糖霜的小球命名為「烏雞丸」。既呼應外形,又添幾分童趣。

據說三十多年前,台灣甜點界的「烏雞丸」原型,是一種名為「小蜜球」的糖果,外觀黑黑圓圓,吃起來酸酸甜甜,形似藥丸卻藏著甜蜜,可惜這款糖果早已停產,只留下人們口中的傳說與回憶。

如今再看「烏雞丸」,它早已不只是糖果,更是一段時代的甜味符號。它記錄了庶民的創意、童年的渴望、也讓我們在味覺裡,重溫那個「甜得慢一點」的年代。

市面上常見的「台式甘納豆家族」,依豆種大小與風味不同,可分為:花豆(又稱彎豆)、皇帝豆、雪蓮子(糖蓮子)與小紅豆。糖衣層薄而亮,入口先甜後軟,是從日式甘納豆發展而來的台式糖豆代表。因為表面同樣掛著糖霜,「紅豆丸」常與甘納豆家族一同陳列,成為老街與市場裡最經典的甜味風景。

台灣甜點語言裡的「文化雙聲現象」

在台灣的甜點語言中,有一種有趣的「文化雙聲現象」——同一個字、同一種聲音,既屬於外來文化,又被在地化為庶民日常。

在《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》中曾提及「那瑪卡西」。「那瑪卡西」係指日語的「なまがし(生菓子)」,原意為水分含量超過30%的菓子。

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《食品衛生法》說明,其分類如下:

1️⃣ 產品完成時水分含量達40%以上者。

2️⃣ 使用餡、奶油、果醬、寒天等材料,且水分達30%以上的菓子。

簡單說,「生菓子」泛指含水量高、質地柔軟、不易保存的點心。

它可包括和菓子與洋菓子——紅豆餅、練切、草餅、銅鑼燒、羊羹、水羊羹、蛋糕、泡芙等。這類甜點多半與茶道、季節感、手工藝術相連,強調「即食性」與「雅緻感」。

當「なまがし」傳入台灣,它不再只是茶席上的藝術,而是一種人情味與日常感的延伸,進而轉化為地方化的品牌語言。不是為了呈現茶道的高雅,而是借用「那瑪卡西」的音感,讓人聯想到「日本風、手工、軟糯、現做」的記憶味道。

像是以紅豆沙為餡、白色麵皮覆蓋的「白頭翁」,在台灣的再創造中,轉化為更日常、更具飽足感的小點心——「紅豆丸」。

這樣的轉譯,不僅是味覺的變化

更是一種語言與文化的共鳴

新與舊、和與台、雅與俗之間的溫柔碰撞

從黑船到彈珠汽水:一場關於甜與涼的旅程

在日本清涼飲料工業會(Japan Soft Drink Association)官網的〈清涼飲料史物語〉中提到:

1853 年,美國海軍准將佩里(Matthew C. Perry)率「黑船艦隊」抵達日本浦賀時,據說在與幕府官員會晤時,端上了一杯「檸檬水(Lemonade)」。這瓶酸甜的飲料,被視為日本清涼飲料的開端。

前陣子參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《日本時代臺灣糖業歷史特展》時,也剛好看到關於佩里的展區。原以為那只是開國史的一章,沒想到竟與清涼飲料的起源有這樣的連結。

之後,日本從英國引進「玉入り瓶(內含玻璃珠的瓶)」技術,發展出我們熟悉的「彈珠汽水」;而這股清涼文化,也隨著日本統治傳入台灣。

原文:https://www.j-sda.or.jp/……/softdrink-history/index.php

《台南。彈珠汽水》

台灣光復初期,只有彈珠汽水和「阿婆水」稱得上是飲料。早期汽水廠用來裝碳酸水的彈珠汽水瓶身都由日本進口,台灣根本沒有製造技術,後來才有台玻生產玻璃瓶上市。

台南市過去製造彈珠汽水工廠,全盛時期有六家。隨可樂 、黑松汽水等不同口味和樣式汽水生產問世,彈珠汽水廠逐漸式微,目前僅剩一家。

不管玻璃瓶身造型如何變化,永遠不變的還是瓶內的玻璃珠。彈珠汽水如果缺了這顆如精靈般的玻璃珠,就不是彈珠汽水了。以前為了取出瓶內的玻璃珠,唯一辦法就是打破玻璃瓶。現在不用再打破瓶子了,只要把瓶口塑膠蓋旋開,就可不費吹灰之力將珠子取出來。

都沒有人會好奇?

彈珠到底是怎麼跑到瓶口封蓋的嗎?

原來是利用比重原理,瓶內灌進碳酸水後,把瓶子倒過來,藉由壓力,將珠子推堵住瓶口即裝瓶完成。

其實彈珠汽水也可以有「開香檳」的喝法,只要將瓶子猛烈搖晃數下,再瞬間用手將玻璃珠推入瓶內,氣體力量自然把汽水激出瓶外。

改變世界的機會,就從餐桌開始

已故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博士曾說:「每個人一天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。」選擇吃什麼,就是選擇支持誰的生活方式。

🍂 秋風起,菱香滿田。

沿著台1線省道,官田的菱角田正迎來採收季。水面上映著農人彎腰的身影,也倒映著悠遊的水雉。臺南官田,是全臺最重要的菱角產區。全臺415公頃的菱角田,有97%都在這裡。每一顆紅潤飽滿的「紅元寶」,都是秋天最溫柔的滋味。

💚 友善濕地 × 雙標章的堅持

『綠寶田農場』目前契作的有11位農友,共5公頃田區,以「綠保標章」與「濕地標章」雙重認證為榮。在這裡,田間不用化學農藥與除草劑,讓生態用自己的節奏修復平衡。

田裡常見50~60隻水雉輕踏菱波,全臺南的水雉族群,也因此增加到3030隻。這樣的共榮畫面,是農業與生態最美的對話。

🌱 一起支持三生共榮的里山生活,您的每一次訂購,都是給友善農民最實際的鼓勵與力量。

🔸 菱角仁(硬)|200公克/$120

成熟菱角,澱粉質高、口感鬆軟,適合煮湯或燉煮,約煮30–40分鐘。

🔸 菱角仁(軟)|300公克/$120

嫩菱角,口感細緻,適合菱角飯或稀飯,約煮10–20分鐘。

📦 滿$2000免運

🛒 手刀下單 ➡️官田菱雉菱綠寶田農場

田間的秘密語言 × 古早味瓜仔脯

在田裡看到這根插著草束的竿子,這叫——「插青」。

那是農人默默立下的一句話:🚫「這塊田,請別進。」是地主在田頭對外人最委婉的告知。

插青一出,表示作物正熟、準備採收,也代表農人的辛勞進入關鍵時刻。

這片田裡長的,是夏日的老朋友~越瓜。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種幾株,鮮食、煮湯、炒蛋都好吃。只是它水分多、不易久放,於是農人用鹽與時間,讓它化身為「瓜仔脯」、「菴瓜」,延續那份屬於土地的鹹香滋味。

北風起,越瓜鮮品並不是風味的終止期,經過時間的加持與沉靜,越瓜反而在這個季節,以「瓜仔脯」的姿態,繼續述說風土的故事。

🥢益源農場【瓜仔脯】

嚴選嘉義布袋越瓜,以傳統古法醃漬、無添加,爽脆帶鹹香,是冬日開胃的小確幸。

💡建議吃法:

煨虱目魚湯、蒸豆腐、炒蛋、炒飯都超對味!

✨廚房吃得到,也買得到喔!

也可以直接跟 益源農場-Mulberry小農日記 訂購喔 ❤️

短茄〈嬌娘〉:分公母的田間嬌客

走進有機田區裡,一排排短茄「嬌娘」掛在枝頭。這個品種的茄子外型飽滿、色澤亮麗,纖維感濃厚、口感Q彈,是近年市場接受度與辨識度都極高的品種。

母茄圓潤、籽少、肉質細緻;公茄修長、纖維明顯,適合快炒或燒烤。這樣的差異,讓料理方式更有變化,也讓消費者在市場上更容易辨識。

採收後,農友會整地並安排輪作作物──像是玉米。玉米能吸收茄科作物留下的殘留養分,也幫土地休息、補回有機質。這樣的耕作循環,不只是維持產量,更是讓土地能長久呼吸的方式。

從茄子的公母差異,到輪作的土地智慧,「嬌娘」不只是品種名稱,更像是一場關於風土、技術與耐心的對話。

從零開始做醬汁:風味 × 當季 × 日常實用

很多人在做菜時,最容易卡住的,不是切菜,也不是炒菜,而是問自己:👉「要怎麼調味才會好吃?」

如果你也常有這樣的疑問,那不妨從一碗簡單的《油醋醬》開始,練習建立你自己的味覺語言。

🥄 醬汁不是附加,是風味的骨架

油醋醬的結構非常簡單:👉 油 + 酸 + 鹽 + 香料/香草

它不是額外加上去的「調味料」,而是串連整道菜味道與口感的邏輯核心。

* 可以柔和蔬菜的纖維感

* 可以提亮熟食的鮮度

* 甚至可以喚出冷麵、豆類等食材隱藏的甜味與香氣

✅做醬汁之前,先問自己:

「這醬汁要搭什麼?要清爽還是厚重?」

1️⃣ 選油|香氣的基底,也是安全的起點

油是整體風味的第一層,也是這碗醬的口感主體。建議使用「可生食的植物油」,如冷壓橄欖油、胡麻油、苦茶油等。

✅ 無論選哪一種,來源清楚、安全穩定才是關鍵。(避免散裝油、不明來源或久放的油)

2️⃣ 酸味來源|讓整體風味「立起來」

油讓味道滑順,酸味則讓整道料理有抬頭的節奏感。除了常見的白醋、蘋果醋,其實當季水果的果酸香氣更細緻自然,也更容易被接受:

🟠 秋冬可用:百香果汁、柳橙汁、柑橘汁

🟡 春夏可用:檸檬汁、鳳梨汁、梅子醬

🍇 果醋/巴薩米克醋:適合搭配堅果、菇類、熟成食材

📏建議比例:

從「油:酸 = 2:1 或 3:1」開始調整,邊拌邊試味道最準。

3️⃣ 調味層|讓這碗醬有「你的味道」

當油和酸建立起主體結構,接下來就是加入風格與記憶點:

🧂 鹽類:

海鹽、藻鹽、玫瑰鹽皆可,用量不必多,夠提味即可。

🌶 辛香料:

黑胡椒、芥末籽、辣椒碎、洋蔥末、蒜泥…

可依食材調整,創造層次。

🌿 香草類:

九層塔、薄荷、香菜、蔥花、檸檬葉…

為醬汁注入清香與個性。

🧭 結語|風味不是堆料,是邏輯

醬汁不是畫龍點睛的裝飾品,而是讓整道菜有邏輯、有情緒、有表情的工具。

你不需要很多技巧,只要掌握「油、酸、鹽、香」這四件事,就能開始建立你自己的「風味語言」。

> 一碗日常的醬汁,不只好吃,

> 它也能讓每一餐變得有感覺。

> 學會這件事,就是開始真正會做菜的起點

暮饗:黑板橋的星空野宴

橫跨於杉林小份尾枋寮溪上的黑板橋,又稱「份尾橋」,竣工於日治時期的民國二十六年,是早期居民往來旗山與甲仙的重要要道。

這次很幸運能在這座將近九十歲的老橋上,

與新和社區一起辦一場「暮饗」——

從白晝走進夜色的風土饗宴。

✨食物設計從來不是擺盤而已,而是從土地出發,去理解人與風景、去傾聽,去轉化,把味道變成故事。

這次由 糖主廚 擔任風土餐桌設計與餐飲指導,從在地食材——南瓜、百香果、木瓜、醬筍、艾草……出發,與新和社區的夥伴們一起完成料理培訓課程,再將成果端上橋,讓橋成為餐桌,也成為故事的起點。

💡

這一夜,我們一起為老橋點燈,也為地方的風味與故事續命。

當季・不浪費|從一顆柿子開始的秋日廚房 ~ 你不能不知的台灣「柿」!

在旗美社大的「零剩食創意廚房」裡,我們圍在不鏽鋼桌邊,一起削皮、切柿、攪拌

那香氣,就是秋天的味道。

這次的主角是台灣的「柿」。

甜柿的清脆、澀柿的深味,

都藏著時間與手工的智慧。

有人問:為什麼柿子會澀?

因為那是它保護自己的方式。

單寧讓還沒成熟的果實不被提早吃掉,

直到轉紅、轉甜,才願意打開自己。

我們帶著學員一起從「認識」開始——

了解甜柿與澀柿的差別、單寧造成澀味的秘密,和柿餅那一層層陽光與手工揉捏的工藝。

🥭 【甜柿】不需脫澀

代表品種:富有、次郎、花御所

🍂 【澀柿】需脫澀

代表品種:牛心柿、筆柿、石柿、四周柿

柿子果肉的黑褐色斑並非壞掉,而是「可溶性單寧」轉變為「不可溶性單寧」的自然現象,只影響外觀,不影響食用安全。

在這堂課裡,我們做了兩道料理:

🥗 柿子沙拉——用新鮮柿、黃瓜與洋菜絲交織出秋日的清爽;

🍮 柿羊羹——把放軟的柿子變成果香透明的甜點。

洋菜,是這堂課的關鍵角色。它既能成為沙拉裡的纖維,也能成為甜點的靈魂。這正是「不剩食」的美學:讓每一樣食材,都能在最適合的位置上發光。

從一顆柿子開始,

我們學會尊重時間、尊重風土,

也重新理解「不浪費」的味道

料理,不只是做出一道菜,

而是延續土地的味道與節氣的故事,

讓季節、知識與風味,一起被看見

✨ 很多人說,總是預約不到廚房的料理!(是有沒有在營業啦!到底~)事實上,糖果廚房的「惜食精神」不只存在於那台南小小的空間裡。它在每一場課程、每一次共煮的現場、每一個願意動手的瞬間裡,都以不同的樣貌被延續著。(讓你訂不到,但又到處看得到!也表示你想吃到的念力還不夠強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