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 Archives: 產地知識

改變世界的機會,就從餐桌開始

已故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古德博士曾說:「每個人一天有三次機會改變世界。」選擇吃什麼,就是選擇支持誰的生活方式。

🍂 秋風起,菱香滿田。

沿著台1線省道,官田的菱角田正迎來採收季。水面上映著農人彎腰的身影,也倒映著悠遊的水雉。臺南官田,是全臺最重要的菱角產區。全臺415公頃的菱角田,有97%都在這裡。每一顆紅潤飽滿的「紅元寶」,都是秋天最溫柔的滋味。

💚 友善濕地 × 雙標章的堅持

『綠寶田農場』目前契作的有11位農友,共5公頃田區,以「綠保標章」與「濕地標章」雙重認證為榮。在這裡,田間不用化學農藥與除草劑,讓生態用自己的節奏修復平衡。

田裡常見50~60隻水雉輕踏菱波,全臺南的水雉族群,也因此增加到3030隻。這樣的共榮畫面,是農業與生態最美的對話。

🌱 一起支持三生共榮的里山生活,您的每一次訂購,都是給友善農民最實際的鼓勵與力量。

🔸 菱角仁(硬)|200公克/$120

成熟菱角,澱粉質高、口感鬆軟,適合煮湯或燉煮,約煮30–40分鐘。

🔸 菱角仁(軟)|300公克/$120

嫩菱角,口感細緻,適合菱角飯或稀飯,約煮10–20分鐘。

📦 滿$2000免運

🛒 手刀下單 ➡️官田菱雉菱綠寶田農場

田間的秘密語言 × 古早味瓜仔脯

在田裡看到這根插著草束的竿子,這叫——「插青」。

那是農人默默立下的一句話:🚫「這塊田,請別進。」是地主在田頭對外人最委婉的告知。

插青一出,表示作物正熟、準備採收,也代表農人的辛勞進入關鍵時刻。

這片田裡長的,是夏日的老朋友~越瓜。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種幾株,鮮食、煮湯、炒蛋都好吃。只是它水分多、不易久放,於是農人用鹽與時間,讓它化身為「瓜仔脯」、「菴瓜」,延續那份屬於土地的鹹香滋味。

北風起,越瓜鮮品並不是風味的終止期,經過時間的加持與沉靜,越瓜反而在這個季節,以「瓜仔脯」的姿態,繼續述說風土的故事。

🥢益源農場【瓜仔脯】

嚴選嘉義布袋越瓜,以傳統古法醃漬、無添加,爽脆帶鹹香,是冬日開胃的小確幸。

💡建議吃法:

煨虱目魚湯、蒸豆腐、炒蛋、炒飯都超對味!

✨廚房吃得到,也買得到喔!

也可以直接跟 益源農場-Mulberry小農日記 訂購喔 ❤️

短茄〈嬌娘〉:分公母的田間嬌客

走進有機田區裡,一排排短茄「嬌娘」掛在枝頭。這個品種的茄子外型飽滿、色澤亮麗,纖維感濃厚、口感Q彈,是近年市場接受度與辨識度都極高的品種。

母茄圓潤、籽少、肉質細緻;公茄修長、纖維明顯,適合快炒或燒烤。這樣的差異,讓料理方式更有變化,也讓消費者在市場上更容易辨識。

採收後,農友會整地並安排輪作作物──像是玉米。玉米能吸收茄科作物留下的殘留養分,也幫土地休息、補回有機質。這樣的耕作循環,不只是維持產量,更是讓土地能長久呼吸的方式。

從茄子的公母差異,到輪作的土地智慧,「嬌娘」不只是品種名稱,更像是一場關於風土、技術與耐心的對話。

Nadru:喀什米爾的湖中之根

清晨的達爾湖(Dal Lake),霧氣還沒散開,木舟一艘艘緩緩滑行。船放著剛採收的蓮藕——細長、泛黃、還帶著泥的香氣。在這裡,蓮藕被叫作 Nadru(नदरू),是喀什米爾人最熟悉的湖中之根。

在喀什米爾,蓮藕不只是蔬菜,而是湖泊生活的象徵。傳說十五世紀的蘇丹 Zain-ul-Abidin 在遊湖時嚐到蓮藕料理,驚訝於它的口感與香氣,從此命人廣植蓮花,讓 Nadru 成為喀什米爾的日常。

每年秋末,湖水轉冷,潛水採藕的人會一早潛入泥底,用竹竿撬出深埋的藕節。洗淨、綁束、運上船,這些 Nadru 會出現在市場、家庭與節慶餐桌上。它既是日常,也是節慶,是「水上人家」與「土地」之間的連結。

🍛 Nadru Yakhni:酸奶湯裡的吸香之根

在喀什米爾的廚房裡,「Nadru Yakhni 」是最經典的素食料理。它看起來樸素,卻是風味最深的一道。

料理時,蓮藕會先切片、汆燙,再燉進濃郁的酸奶(dahi)裡。不同於南亞多以洋蔥、番茄為底的咖哩,喀什米爾的酸奶湯不靠辛辣,而靠香料的層層疊合。融合乾薑、小茴香、豆蔻、丁香、肉桂等……,每一種都以「粉」的形式融入湯汁。

這時蓮藕的「孔洞」發揮了神奇作用,它會吸進香料的氣息,再在咀嚼間緩緩釋放。那不是嗆辣,而是一種「柔香」,帶著山氣、乳香與湖水的清潤。也因此,喀什米爾人常說: 「Nadru 不是蔬菜,它會呼吸。」

🌾 在世界相遇的「藕然」

在臺灣,我們的蓮藕多半象徵清甜與清補。白河、南投的藕田裡,農人採回的藕節被用來煮湯、炒片或蜜煮;講究的是「脆」與「綿」。

但在喀什米爾,Nadru 的美不在清脆,而在「吸香」。那是泥與香料之間的對話——藕孔吸飽香氣,湯汁滲入纖維,成為一道有層次、有呼吸的料理。

同樣是泥中的根,在臺灣,它代表家庭的溫柔;在喀什米爾,它是一種從湖裡延伸出的靜謐與信仰。

✨ 一根藕的旅行

旅途中最動人的,往往不是陌生,而是那份「熟悉的變奏」。在喀什米爾,看見熟悉的蓮藕以另一種姿態出現,就像聽見家鄉的旋律被重新編曲。

阿嬤的小護士「麻油達」

說到麻油,大家想到的多半是冬天煮麻油雞、月子裡的補品,或是料理裡那一滴提香的靈魂,但很少人知道「麻油達」。

榨完的胡麻油,須經過靜置沉澱,桶底會積下一層深色的油渣。過去這些沉澱物被叫作「麻油達」,看似沒用,其實蘊藏著農村智慧。

在醫藥不普及的年代,小孩跌倒破皮、冬天手腳龜裂、甚至小豬閹割後的傷口,都會抹上一點「麻油達」,有人說那股濃濃麻油香還能防蚊蟲。

近年來,農會看準這份老智慧,把「廢料」轉化為特色商品,設計出可愛的「胡麻嫂」包裝,推出原味與薄荷兩款「麻油達膏」。讓麻油達的故事,不只是「副產品再利用」,更是一段從阿嬤時代傳下來的生活記憶。

金線蓮|霧台的林下經濟

手上這株植物是近年在山區常聽見的「金線蓮」,它屬於蘭科,因葉脈金光閃閃而得名,在市面上常被冠上「神仙草」的美名,被視為珍貴的藥草或保健飲品原料。

在屏東霧台的排灣族、魯凱族傳統生活裡,金線蓮卻不是日常飲食的一部分。與樹豆、山芋頭等有深厚文化記憶的食材不同,金線蓮沒有「食用歷史」,部落耆老的飲食記憶中也難以找到它的身影。

那麼,它的角色是什麼呢❓️

更多時候,金線蓮出現在「市場」而不是「餐桌」──部落居民上山採集後拿去販售,換取現金收入或是賣給藥商。它並非祭祀必需,也不是日常食材,而是一種「換錢的草」。

這樣的經濟模式,在山地部落並不陌生:有些植物或藥材,因為外界需求而成為主要的販售品項,卻少有進入族人日常飲食的脈絡。

近年來,「林下經濟」的概念進入霧台,金線蓮成為亮眼的代表。什麼是林下經濟?簡單來說,就是不破壞原有森林生態,在樹蔭下栽培耐陰植物,如金線蓮、香菇、養蜂等,重要的是必須是林業用地使用。這樣的模式,一方面兼顧環境保育,一方面也為部落創造產業價值。

補充:〈林下經濟開放的品項〉

2019年4月:

段木香菇及木耳、臺灣金線蓮、林下養蜂

2021年11月:

臺灣山茶

2023年1月:

馬藍、臺灣天仙果

2024年2月:

竹笙、絞股藍、臺灣白及

餐桌上的隱滋味——布袋越瓜

適合做瓜仔脯的不是成熟的大瓜,七八分熟的「瓜仔條」才是首選!

在眾多「瓜」字輩農作物裡,越瓜顯得特別低調。你或許不曾看過它的模樣,但一定嚐過它的身影——古早味蔭瓜罐頭。鹹甜交織的脆片,配一碗稀飯,承載著農村社會最日常卻難忘的滋味。

越瓜原產於中國南方與東南亞,因浙江「越國」盛產而得名。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嘉義與雲林,依瓜皮顏色分為白皮種、青皮種、花皮(金線種)等。由於含水量高、不耐久放,早期農家夏天會將越瓜對剖、抹鹽、曝曬,製成蔭瓜、醃瓜仔、瓜仔脯,成為可長存的配菜。

浸泡在鹽水裡三天的瓜仔脯,還新鮮的呼吸著

不同地區的醃製方式展現了飲食文化的差異:有人偏甜,有人偏鹹。這些味道的選擇,正反映了地形物產與族群習慣,也讓「醃瓜仔」不只是調味,更成為世代共享的味覺記憶。

青農輝哥本尊

在嘉義布袋,仍有農人堅持栽種越瓜,努力讓這項傳統滋味被看見。益源農場-Mulberry小農日記 就是其中的代表,而青農輝哥(莊金輝)不只是農夫,更是說故事的人。不僅透過食農教育,帶領大家認識越瓜的生長、採收與加工過程,甚至研發出減鹽版本的瓜仔脯,讓這份古早味得以延續。

一口簡單的鹹瓜片,吃的不只是調味,而是土地、季節、勞動與記憶共同醞釀出的味道。聊到這,我和輝哥也感慨著~

或許有一天,越瓜會淡出大家的生活

但只要還有人記得、有人分享

它就不會真正消失❤️

通霄版的醃越瓜是加紅棗和枸杞

澎湖的「番籤」

番薯是早期台灣的主食,連離島也不例外。有句俗諺說:「呷番薯,呷甲烏喙齒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表達,每餐都吃番薯的無奈,並不是真的牙齒會變黑!

澎湖在番薯上的應用,相較於金門、馬祖比較不那麼多元。「番簽」是番薯簽的簡稱,新鮮番薯經過洗淨刮皮,以剉板剉絲曬乾,曬乾後可以像米一樣儲藏,因此又被稱為「簽米」。

番薯籤之所以會出現在常民生活裡,是因為早期餐餐都吃番藷,會讓人覺得膩,為避免盛粥時,只盛白米而故意避開塊狀的番薯,所以才用番薯籤,讓它可以平均分布在稀飯裡。而在產季時,細薄的番薯籤有助於曬乾,以作為冬天及產量少時的儲存糧食。

番簽是農業時代澎湖人的共同記憶,在白米還未普及的年代,生活艱鉅,全靠一碗番薯簽糜配海菜,也會在番薯籤中加入高粱一起熬煮,做成「蘆黍糊」;煮魚湯也會加一些,讓味道喝起來更鮮甜。當然也會蒸熟和麵,做成祭祖供神的番薯粿。

早市裡偶爾會看到角落擺著一小包,用透明塑膠袋裝著灰白色的番簽販售,但現在懂得吃番簽的人應該也不多了。

是福也是虎,「虎仔豆」裡沒老虎

虎豆Tiger Beans是一種藤蔓生長的芸豆,中國稱為雀蛋豆,1983年由日本引進台灣,形狀大小類似大紅豆/花豆(花豆較長身,虎豆短胖),新鮮的虎豆每一顆「花紋」皆不相同,有的另一半還會披覆一層像奶油般的殼,帶有老虎斑紋,嫣粉或淺褐色澤暈染在種臍附近,又叫福仔豆、虎斑豆、也叫珍珠豆。

花豆又稱大紅豆~在台灣常作為蜜豆或甘納豆食用,主要以進口為主

春節前後是盛產期,補血補鈣,可鹹可甜,綿滑口感像極了皇帝豆。與排骨一起燉湯,清鮮軟綿;與湯圓煮成甜湯,美味無比,或是直接水煮後當成零嘴吃。

虎豆在日本稱いんげん (とら豆)主產地在北海道,這種豆在當地被稱為煮豆,豆質軟容易煮,因此也被稱為煮豆之王。臺灣坊間的虎豆有些外觀比較像日本的鶉豆(うずら豆, Pint Bean),也屬於芸豆家族的一員,呈圓柱形,外皮淺棕色,有紅紫色斑紋,酷似鵪鶉蛋紋。主要的產地是北海道的十勝、上川、石狩地區,主要用作煮豆和甜納豆的原料。

豆豆界的全能者“豌豆”

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種植豌豆,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豌豆生產國,其次是中國、俄羅斯和印度。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定義,在豆科當中,僅收穫作乾燥穀物的農作物被分類為「豆類」。柔軟豆莢與豆仁不經乾燥即供食用的為「蔬菜」,目的用於萃油或種子的農作物又另屬其他分類。

蔬菜類的豌豆大致可分為連同豆莢食用(軟莢)的「豆莢豌豆」及不食用豆莢(硬莢)「豆仁豌豆」兩大類。根據表皮分為皺皮及光滑圓粒,種子可呈圓形圓柱形、橢圓、扁圓、凹圓形,多為青綠色,也有黃白、紅、玫瑰、褐、黑等顏色的品種。硬莢豌豆又稱為糧用豌豆(Pisum sativum Arvense Group)豆莢內側具有堅硬的紙質內皮, 澱粉含量較高,蔗糖含量較低,大多數品種成熟後種皮平滑,通常取其成熟豆粒作為糧食、飼料或製成各種零食(如各種口味的青豌豆),也可以用來發豌豆苗或磨成豌豆粉。

糧用豌豆又分為五類:

1.麻豌豆:也叫灰豌豆,種皮灰褐色且帶有麻斑,豆瓣黃色。顏色偏紅的麻豌豆日本用於製作蜜豆。

2.褐豌豆:種皮呈各種褐色但沒有麻斑,表面可能會有一些小淺坑;豆瓣黃色。

3.白豌豆:也叫黃豌豆,種皮乳白色,豆瓣黃色,豆粒圓形。去皮後可用於製作慈禧晚年最愛吃的甜點豌豆黃,也是廣東甜點常見的「馬豆」

4.青豌豆:也叫藍豌豆,種皮淺藍綠色,豆瓣綠色,豆粒圓形。

5.肥豌豆:類似綠豌豆,但是豆粒更大且呈不規則方形,常用於製作豌豆泥。

一般豌豆莢中的豆子以青豆居多,但有些豌豆粉用的是成熟豌豆莢裡轉為黃色的豆子,香氣及口感與青豌豆不同。豌豆果實的顏色除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之外,成熟度也會影響其外觀。一般情況下,隨著果實漸趨成熟,果實中的葉綠素逐漸降解,而其他色素如類胡蘿蔔素、花青素等逐漸積累,導致果實顏色發生變化,果皮上的顏色會逐漸加深。例如,綠色的豌豆果實,在成熟後通常會轉變為深綠色,甚至黃綠色或褐色。而黃色的豌豆,在成熟後會變成黃綠色,甚至略帶紅色或橙色。有些品種的豌豆在成熟之後,果皮可能會產生條紋或斑點。

之前在市場裡拍攝的綠色膨風豆,阿嬤也是這麼闡述放置田間讓它自然成熟就會變黃,青豆味也會消淡轉為另一種風味的呈現,這概念跟毛豆變黃豆的成長歷程相似。我也認為這樣成熟變黃的豌豆比較符合府城人喝的豆仔湯的味道,用青豆來處理實在太耗時也不符合邏輯。目前坊間吃到的黃色膨風豆大部份皆由進口的黃豌豆泡發,這點曾在屏東六堆的鄉鎮逛過幾場菜市,當地人也說本地人不種,都是自己”發”的,指的就是泡發後再蒸煮而成。

仔細想想在豆科當中,應該沒有其他品種像豌豆一樣,能因應發育階段擁有如此多元的吃法。「豆苗」為剛發芽的新芽、「扁豆」為幼嫩的豆莢、「甜豆」能享受豆莢與豆仁的雙重口感、「青豆仁」則僅食用幼嫩的豆仁等,隨各個發育階段發展出多元的品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