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除了湯圓,還可以吃什麼?

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也是一年中白晝最短,夜晚最長的一天。古時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換的重要節氣,因此會舉行祭祀活動,感謝上天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。早期會有「貼門神」的習俗,在傳統觀念中,門神是守護家宅的神祇。將湯圓貼在門上,象徵著對門神的感謝,祈求祂繼續庇佑家人平安。

冬至吃湯圓,除了以形取其團圓之意,從俗諺「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」來解釋,象徵吃了湯圓,年齡又長了一歲。不論吃幾顆都是+1,其實也蠻划算的說🤣。華人特愛代表吉利的雙數,雖然吃多少都是+1歲,但還是會以雙數為主,象徵著好事成雙。紅白湯圓不僅好看,也各具好運與財運,小孩才做選擇,大人們當然兩種顏色都要吃啊!

反正是食圓,也不一定要吃甜,客家人就偏愛鹹粄圓,這就中了不喜歡甜食的朋友的way,尤其是蔥油酥夾著茼萵香啊~。

馬祖人會吃「米時」,不包饀只蘸著花生粉、豆粉吃,代表著時來運轉(這在紅色那本的點心書P50有介紹)。金門冬至最具代表性的習俗莫過於「做頭」與「食頭」,也有在冬至以春捲祭祖的習俗,春捲的餡料豐富,象徵著對祖先的敬意與祝福。澎湖的冬至除了湯圓,還有「菜繭」和「雞母狗仔」,可以說是台灣冬至米食排場的No1,有腳的沒腳的都上桌!

提到了澎湖的「菜繭」,就來講講冬至菜包
這菜包跟中式包子的賣相不一樣,以前常聽說南方食米,北方吃麥,因地理環境的關係,讓南北文化有著很大差異,隨著移民及作物的改良,米和麥現在取得都很容易。南方在重要節日習慣以米作食,北方以麥作糧,在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很普遍,又餃子形似元寶,象徵財運。這可以說是嘴上吃餃子,心中有扣扣啊!😆

在台灣冬至限定的菜包,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、飲食習慣不同,自然會反映在菜包的製作上。光是外觀就有半月形、元寶形和餃子形這三種樣式,外皮有糯米做的,也有麵粉做的。至於是不是素料,因店家而異,畢竟還是有人是無肉不歡,當然甜饀也是有的。

金門冬至做的菜包又稱為「菜包粿」、「菜粿」。將地瓜粉與水混合製成Q彈的外皮,再包入各式各樣的餡料,蒸熟後即可食用。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這種做法不僅能充分利用食材,還能提供飽足感。除冬至外,菜粿也是清明節、端午節等節慶常見的食品。金門民俗每逢「虎」年 或閏年,民間稱為「大條年」(不吉利之年), 如遇此年也會有做菜包「塞虎口🐯」之習俗。

關於 烈嶼菜包/菜粿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p/1BfCimAQGg/

冬至 #菜包 #菜粿 #民俗 #常民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