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 Archives: Sweet Mukhwas

飯後的香氛儀式:從茴香籽到糖衣珠

在喀什米爾的餐桌上,飯後的最後一道「甜點」,往往不是糖水或甜餅,而是一匙「香氣」。這種飯後的「口氣芳香劑」,在當地被稱作 Mukhwas(मुँहवास)。

這個字由 mukh(口)與 vas(香氣)組成,意思是「讓口氣芳香的東西」。既是助消化的小點,也是一種待客之禮。

🍃 茴香籽的純粹香氣

在喀什米爾的Batpora餐廳裡,常能看到一盤陽光色澤的茴香籽(Fennel Seeds, Saunf)。這是最傳統的 Mukhwas,曬乾的茴香籽,帶著草本與微甜氣息,飯後咀嚼幾粒,就能清口、助消化。

🍬 糖衣茴香珠的甜美演化

而在列城(Leh)的茶館與旅店裡,常見另一種版本:一碗色澤柔綠、晶亮如珠的 糖衣茴香(Coated Fennel / Sweet Mukhwas)。這些小珠通常以茴香籽、豆蔻粉或薄荷精為心,外裹一層薄薄糖衣。它們甜中帶清,象徵熱情與好客。主人以這一匙芬芳,向客人道出「謝謝光臨」。

無論是質樸的茴香籽,還是甜美的糖珠,Mukhwas 都不僅僅是口氣清新劑。它是一種文化的節點,從飽足到清香,從喧鬧到平靜,讓味蕾在香氣中畫下句點,也讓記憶延伸出溫度。

🤔台灣有飯後的香氛文化嗎?

台灣的「飯後香氛文化」,讓我想起日本仁丹和美國青箭。日治時期,「氣味」變成一種文明的象徵。1904年創立的日本 森下仁丹,在1930年代已進入台灣藥局。銀色小丸裡含薄荷油、桂皮油、丁香與月桃籽等,據說能「清口氣、醒腦、健胃」。

根據《森下仁丹百年史》與日本厚生勞動省資料,仁丹的藥理作用包含薄荷油與丁香油的清口、防腐效果,確實具「除口臭、提神」功效,但不具治療作用。於是仁丹成了第一個把「口氣清新」變成可攜帶日常的品牌。

1950年代,美援時期的台灣迎來了美國箭牌(Wrigley’s)。「青箭」一口涼氣,代表著乾淨、現代與禮貌,那是一代人的味覺記憶。在公車上、約會前、面試前,一片薄荷香,成了整潔與體貼的象徵。青箭的香氣,不只是口中的清新,更是戰後台灣進入「現代氣味文化」的起點。

在不同的時代與土地,香氣都是餐桌上的最後語言。從天然的茴香籽,到藥香的仁丹,再到薄荷的青箭,它們共同說著一件事,「清新」不只是味覺,更是一種文化的姿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