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 Archives: 覆菜

梅乾菜裡的「梅」什麼

「鹹菜」就是以芥菜(大菜)為原料,用鹽醃漬保存的食材。以鹹菜為基礎,不論後來做成酸菜、福菜或鹹菜乾,都是由「鹹菜」變化而來。在客家語境裡,是強調「鹹」而不是「酸」,凸顯了在地飲食習慣與命名方式。

當鹹菜再進一步加工時,需要將芥菜倒著壓入甕中,再以重物覆壓,以去除水分、利於保存。這個過程被稱為「覆菜」,字面上就是「把菜覆蓋壓緊」。可以說,「覆菜」其實是很生活化、直接的命名,反映製程的動作。

1970年代,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巡視客家地區時,認為「覆菜」的名稱不雅, 他大概不清楚「覆」的意思,只想讓它聽起來喜氣一點。結果一語成讖,從此「覆」變「福」,既字面美化,也加上了「福氣」的象徵。

媽!梅乾菜的「梅」從哪裡來:可以從節氣、菌種、地名來解譯

 「梅」雨:江南地區在梅雨時節醃製,因時得名。到了台灣,因語境轉換,「梅」更常被理解為食材名或象徵字眼,不再與節氣直接相連。

 「霉」:紹興原名「霉乾菜」,因「霉」字不雅,遂改用同音的「梅」。

 「梅」縣:廣東客家梅縣為產地,因地得名。

 所以梅乾菜裡的「梅」字,並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。 因為「梅」不只是一個字,而是飲食文化在不同時空中留下的足跡。

在江南,它是 梅雨;
在紹興,它是 霉菌;
在客家,它是 梅縣;
在台灣,它則成為一種鹹香的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