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 Archives: 古早味零食

紅豆丸的續曲|烏雞丸,一顆時代的甜味記憶

續〈台灣甜點語言裡的文化雙聲現象〉,我們再從紅豆丸走進更復古的庶民甜味——〈烏雞丸〉。

有別於那瑪卡西(生菓子)那種柔軟濕潤的甜感,這一款外層裹著糖霜、形似糖果的點心,也被稱作「紅豆丸」,在有些地方,人們更習慣叫它——「烏雞丸」。

這款點心由紅豆與麥芽糖慢火熬煮而成,質地偏硬、甜度濃厚。在過去物資不豐的年代裡,孩子們最期待的,就是含著一顆烏雞丸,讓嘴裡的甜味慢慢融化,那是一種最純粹的快樂與滿足。

提起「烏雞」,不少人會聯想到中藥裡的「烏雞白鳳丸」,它是真的有「雞」😆!據說清末慈禧太后為延年益壽、抗老回春,常服「同仁堂」御製的烏雞白鳳丸。「白鳳」二字,源自對烏雞外觀的形容,羽色雪白、皮骨黝黑,象徵陰陽調和的美意。

或許正因如此,台灣早期的糖果師傅們,才以幽默又吉祥的方式,將這種黑亮圓潤、外裹白糖霜的小球命名為「烏雞丸」。既呼應外形,又添幾分童趣。

據說三十多年前,台灣甜點界的「烏雞丸」原型,是一種名為「小蜜球」的糖果,外觀黑黑圓圓,吃起來酸酸甜甜,形似藥丸卻藏著甜蜜,可惜這款糖果早已停產,只留下人們口中的傳說與回憶。

如今再看「烏雞丸」,它早已不只是糖果,更是一段時代的甜味符號。它記錄了庶民的創意、童年的渴望、也讓我們在味覺裡,重溫那個「甜得慢一點」的年代。

市面上常見的「台式甘納豆家族」,依豆種大小與風味不同,可分為:花豆(又稱彎豆)、皇帝豆、雪蓮子(糖蓮子)與小紅豆。糖衣層薄而亮,入口先甜後軟,是從日式甘納豆發展而來的台式糖豆代表。因為表面同樣掛著糖霜,「紅豆丸」常與甘納豆家族一同陳列,成為老街與市場裡最經典的甜味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