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 Archives: 喀什米爾

飯後的香氛儀式:從茴香籽到糖衣珠

在喀什米爾的餐桌上,飯後的最後一道「甜點」,往往不是糖水或甜餅,而是一匙「香氣」。這種飯後的「口氣芳香劑」,在當地被稱作 Mukhwas(मुँहवास)。

這個字由 mukh(口)與 vas(香氣)組成,意思是「讓口氣芳香的東西」。既是助消化的小點,也是一種待客之禮。

🍃 茴香籽的純粹香氣

在喀什米爾的Batpora餐廳裡,常能看到一盤陽光色澤的茴香籽(Fennel Seeds, Saunf)。這是最傳統的 Mukhwas,曬乾的茴香籽,帶著草本與微甜氣息,飯後咀嚼幾粒,就能清口、助消化。

🍬 糖衣茴香珠的甜美演化

而在列城(Leh)的茶館與旅店裡,常見另一種版本:一碗色澤柔綠、晶亮如珠的 糖衣茴香(Coated Fennel / Sweet Mukhwas)。這些小珠通常以茴香籽、豆蔻粉或薄荷精為心,外裹一層薄薄糖衣。它們甜中帶清,象徵熱情與好客。主人以這一匙芬芳,向客人道出「謝謝光臨」。

無論是質樸的茴香籽,還是甜美的糖珠,Mukhwas 都不僅僅是口氣清新劑。它是一種文化的節點,從飽足到清香,從喧鬧到平靜,讓味蕾在香氣中畫下句點,也讓記憶延伸出溫度。

🤔台灣有飯後的香氛文化嗎?

台灣的「飯後香氛文化」,讓我想起日本仁丹和美國青箭。日治時期,「氣味」變成一種文明的象徵。1904年創立的日本 森下仁丹,在1930年代已進入台灣藥局。銀色小丸裡含薄荷油、桂皮油、丁香與月桃籽等,據說能「清口氣、醒腦、健胃」。

根據《森下仁丹百年史》與日本厚生勞動省資料,仁丹的藥理作用包含薄荷油與丁香油的清口、防腐效果,確實具「除口臭、提神」功效,但不具治療作用。於是仁丹成了第一個把「口氣清新」變成可攜帶日常的品牌。

1950年代,美援時期的台灣迎來了美國箭牌(Wrigley’s)。「青箭」一口涼氣,代表著乾淨、現代與禮貌,那是一代人的味覺記憶。在公車上、約會前、面試前,一片薄荷香,成了整潔與體貼的象徵。青箭的香氣,不只是口中的清新,更是戰後台灣進入「現代氣味文化」的起點。

在不同的時代與土地,香氣都是餐桌上的最後語言。從天然的茴香籽,到藥香的仁丹,再到薄荷的青箭,它們共同說著一件事,「清新」不只是味覺,更是一種文化的姿態。

喀什米爾的鹹奶茶文化

在喀什米爾的清晨,巷口的烤餅爐早已冒著白煙。爐火映在師傅的臉上,他一邊拍打麵糰,一邊將餅貼進爐壁。

Girda 是喀什米爾人每日早餐的標配。早晨時段,街頭的烤餅店,通常會一爐一爐連續烤出數十個 Girda

那是每日新鮮出爐的 Girda——只以小麥粉、水、鹽與少量酵母製成。入爐前用手指在餅面按壓,讓它在坦杜爐(tandoor)裡受熱均勻、不鼓起。出爐後,外層焦香、內裡柔軟,是喀什米爾人最熟悉的日常味道。

案台旁,一杯粉紅色的茶正冒著熱氣,吸引了我的目光。這不是印度街頭常見的甜拉茶(Masala Chai),而是喀什米爾人心裡的「鹹茶」——Noon Chai。

長得像草莓牛奶,網友俗稱的粉紅奶茶,但當地人不會如此稱呼

鹽茶的名字

在喀什米爾語裡,「Noon」就是「鹽」,因此「Noon Chai」字面上的意思便是「鹽茶」。這種茶也被稱作 Namkeen Chai / Namkeen Tea——

粉紅色的祕密

「Namkeen」在印地語中意為「鹹味的」,常見於拉達克(Ladakh)、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喜馬拉雅山區。而在更高的山地裡,藏區拉達克的「酥油茶(Gur Gur Chai)」也屬於同一脈的鹹奶茶文化,只是風味更濃厚。

Noon Chai 的粉紅色,並非來自食用色素,而是綠茶與鹼性物質長時間反應的結果。茶多酚被氧化後,再與牛奶中的酪蛋白結合,茶湯由褐轉紅,最終呈現柔和的玫瑰粉色。這整個過程,就像一場廚房裡的微型化學實驗。

這杯茶,與爐裡那塊餅,構成了喀什米爾最典型的早餐。餅的炭香、茶的鹹乳香交織在一起,這樣的搭配不只是飲食習慣,更是一種生活的節奏。

鹹奶茶的高原續章

從喀什米爾一路往東,越過山脈與河谷,鹹茶的味道並沒有消失,而是逐漸變得更濃、更厚。在拉達克(Ladakh),那杯粉紅的 Noon Chai演化成了另一種茶——酥油茶(Gur Gur Chai)。

茶湯的基底依然是鹹與奶,但更添一層酥油的厚潤。剛倒上桌時,上層漂著金黃的油光;當那層酥油被啜飲後,下面浮現的是柔和的粉膚色。

這支長筒形器具,當地人叫 gurgur 或 cha churner,這是打酥油茶不可或缺的工具:把茶湯、酥油與鹽一起倒進筒內,用木桿上下快速攪打,讓油、水與乳融成細膩的乳化液。這個動作會發出「咕嚕、咕嚕」的聲音,也因此得名

喀什米爾的 Noon Chai 用鹽平衡寒氣,拉達克的 Gur Gur Chai 則以酥油對抗稀薄的空氣與高原乾冷。兩者皆為「鹹奶茶」,卻各自映照出不同的氣候、地理與生活方式。

在喀什米爾遇見 Cham Cham

在喀什米爾的 Royal Sweets Point,櫃檯上陳列著一盤盤閃著光澤的甜點。當地人推薦一定要試試 Cham Cham!

Cham Cham 起源於孟加拉,它的誕生並不是「煮奶」或「烤餅」那麼簡單,而是一段精密又細膩的轉化過程。先將牛奶加熱、滴入檸檬汁或醋,使蛋白質分離,這一步叫做「curdling」。過濾後留下的凝乳就是 chhena。混入少量的粗麵粉與小蘇打,讓它的結構更穩定、彈性更好,也能在煮糖漿時不散開。小心地將橢圓形的奶酪糰放入滾沸的糖漿中(加上豆蔻或藏紅花調香),高溫壓力讓它膨脹、吸糖,同時保持柔韌。

在喀什米爾,Cham Cham 通常呈現淡黃或乳白色。糖漿裡多會添入當地名產藏紅花(saffron),淡淡花香與奶香交織,使甜味更內斂。這樣的甜點,往往出現在節慶、婚禮、與待客茶席上。對當地人而言,它不只是糖與奶的組合,而是一種「款待」與「祝福」的形式。不張揚的味道,卻在喀什米爾的冷空氣裡慢慢滲開。它的精神「用有限原料做出層次甜味」,其實和台式點心的思維很接近。

無論是喀什米爾的糖漿香,還是台灣蒸籠裡的米香,背後都藏著同樣的心意:用最樸實的原料,去成全生活裡的一點甜。

甜到懷疑人生的 Gulab Jamun

在印度,只要你進過甜品店,不論是德里、孟買還是喀什米爾的街角,一定會被那一盤油亮亮、金褐色的小球吸引住目光。它們像在糖水裡泡了溫泉一樣閃閃發光,名字也很浪漫~「Gulab Jamun」。

「Gulab」在印地語裡是玫瑰;「Jamun」則是漿果。

古早時糖漿裡會加入玫瑰水,散出花香;如今多用藏紅花與豆蔻取代。這款甜點的做法很簡單卻又很考功夫。把奶粉、麵粉與酥油揉成柔軟麵糰,搓成小球後油炸至金黃,再泡入滾熱的糖漿裡吸飽甜汁。外層扎實、內裡濕潤綿密,一口咬下,整個人都會被甜氣包圍。

Gulab Jamun 在印度幾乎無所不在。像是婚禮、排燈節、生日宴、開齋節……,只要有慶祝,就少不了這顆小甜球。有時端上桌會灑上碎開心果或杏仁,也有人搭配香草冰淇淋一起吃。熱的、冷的、甜的、香的,一次滿足。

🍠

 甜味的跨文化共鳴

要說台灣有沒有跟 Gulab Jamun 類似的甜點?嚴格說並沒有。
但如果要比那種「炸出金色香氣、讓人停不下口」的感覺,最接近的,應該是夜市裡的地瓜球。

同樣是油鍋裡的魔法:麵糰在熱油中鼓起、外皮香酥、裡頭鬆軟;一口下去,那股油香混著甜味的瞬間,人會不自覺笑出來。

Gulab Jamun 的糖漿,是甜到心底的溫柔;地瓜球的甜,則是街頭的歡樂。
兩者都在說:「人生嘛,有時候就該讓自己被甜包圍一下。無甜不歡~」

Nadru:喀什米爾的湖中之根

清晨的達爾湖(Dal Lake),霧氣還沒散開,木舟一艘艘緩緩滑行。船放著剛採收的蓮藕——細長、泛黃、還帶著泥的香氣。在這裡,蓮藕被叫作 Nadru(नदरू),是喀什米爾人最熟悉的湖中之根。

在喀什米爾,蓮藕不只是蔬菜,而是湖泊生活的象徵。傳說十五世紀的蘇丹 Zain-ul-Abidin 在遊湖時嚐到蓮藕料理,驚訝於它的口感與香氣,從此命人廣植蓮花,讓 Nadru 成為喀什米爾的日常。

每年秋末,湖水轉冷,潛水採藕的人會一早潛入泥底,用竹竿撬出深埋的藕節。洗淨、綁束、運上船,這些 Nadru 會出現在市場、家庭與節慶餐桌上。它既是日常,也是節慶,是「水上人家」與「土地」之間的連結。

🍛 Nadru Yakhni:酸奶湯裡的吸香之根

在喀什米爾的廚房裡,「Nadru Yakhni 」是最經典的素食料理。它看起來樸素,卻是風味最深的一道。

料理時,蓮藕會先切片、汆燙,再燉進濃郁的酸奶(dahi)裡。不同於南亞多以洋蔥、番茄為底的咖哩,喀什米爾的酸奶湯不靠辛辣,而靠香料的層層疊合。融合乾薑、小茴香、豆蔻、丁香、肉桂等……,每一種都以「粉」的形式融入湯汁。

這時蓮藕的「孔洞」發揮了神奇作用,它會吸進香料的氣息,再在咀嚼間緩緩釋放。那不是嗆辣,而是一種「柔香」,帶著山氣、乳香與湖水的清潤。也因此,喀什米爾人常說: 「Nadru 不是蔬菜,它會呼吸。」

🌾 在世界相遇的「藕然」

在臺灣,我們的蓮藕多半象徵清甜與清補。白河、南投的藕田裡,農人採回的藕節被用來煮湯、炒片或蜜煮;講究的是「脆」與「綿」。

但在喀什米爾,Nadru 的美不在清脆,而在「吸香」。那是泥與香料之間的對話——藕孔吸飽香氣,湯汁滲入纖維,成為一道有層次、有呼吸的料理。

同樣是泥中的根,在臺灣,它代表家庭的溫柔;在喀什米爾,它是一種從湖裡延伸出的靜謐與信仰。

✨ 一根藕的旅行

旅途中最動人的,往往不是陌生,而是那份「熟悉的變奏」。在喀什米爾,看見熟悉的蓮藕以另一種姿態出現,就像聽見家鄉的旋律被重新編曲。

從軟到脆:Papad 在印度餐桌的節奏

在北北印的喀什米爾,我原以為「餅」就是 Naan 的天下,那種帶著爐烤香氣、柔軟又有筋性的烤餅,熱氣裡總帶著溫度與香料味。

在Sonamarg(索馬格)看見了另一種「餅」~輕薄脆如紙一樣的 Papad(Papadum)。那一聲「喀」的斷裂,就像餐桌上的節奏,也像是餐前的一句問候。

 Papad 是什麼?

Papad 是一種極薄、酥脆的豆粉餅,在印度各地幾乎都有自己的做法。多半以 扁豆粉、鷹嘴豆粉、黑豆粉、米粉或馬鈴薯粉為基底,加上鹽、花生油與香料。像是辣椒、孜然、黑胡椒、蒜末,
有時還會加一點蘇打粉,讓餅乾得更酥脆。

把麵糰壓得極薄後,鋪在屋頂上讓太陽接手。那一片片曬乾的 papad,是印度家庭裡最常見、也最溫暖的夏日風景。

 烹調方式與口感變化

Papad 的有趣之處是,每一種加熱方式,都有不同的個性:

●火烤(roast over flame):邊緣帶焦香,咬起來有微炭味。
●油炸(deep-fry):會瞬間膨脹,整片金黃、酥得發亮。
●烘焙/乾烤:少油版本,口感乾爽。
●微波:現代家庭最方便的做法。

 Papad 的登場方式

在喀什米爾與印度北部的餐館裡Papad 經常作為開胃小點登場。搭配各種沾醬芒果酸辣醬 (mango chutney)
檸檬泡菜 (lime pickle)
洋蔥醬 (onion chutney)
優格醬 (raita)

其中我最喜歡的是 Masala Papad,,火烤的 papad 上,鋪著切細的洋蔥、番茄、青辣椒、香菜,再灑上一層金黃酥脆的 sev(鷹嘴豆脆麵)。一口咬下,酸、辣、鹹、香、脆在嘴裡同時炸開。

從那柔軟溫潤的 Kashmiri Naan,到這片輕薄脆響的 Papad,這就是北北印餐桌的層次,一個用麵香包住溫度,一個用聲音打開味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