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ag Archives: 原住民

酸肉文化的南島回聲

還記得我在清邁市場看到的「泰國酸肉」嗎?今天剛做好的 醃肉——原料很簡單:鹽、豬肉和小米,就順便來聊聊台灣原民版的「酸肉」。

在台灣,許多原住民族都有醃肉的智慧。醃肉的核心是利用 「穀物 + 肉 + 鹽」 的組合,進行乳酸發酵。做法大同小異:將豬肉切塊,加上鹽,再拌入糯米或小米,透過乳酸發酵,肉會產生酸香,既能保存,也能形成獨特風味。若再經過煙燻,風味更添層次。

這樣的酸肉,除了日常食用,也常出現在婚宴、豐年祭、喪葬等場合,象徵分享與共同體的凝聚。過去大多以生食為主,現代人為確保食品安全,食用前多會再加熱。

🥩​酸肉的製作並非簡單混合,而是一個需要精準控制的過程。

小米或糯米等穀物中的澱粉提供發酵所需的醣類,在特定鹽分與溫度條件下,乳酸菌會大量繁殖,產生乳酸,使肉的 pH 值下降。尤其發酵過程的關鍵在於將 pH 值降至 4.6 以下,這個酸性環境能抑制絕大多數有害細菌生長。

肉與小米的比例至少要 3:1,才能確保 pH 值能降到安全範圍。造就低 pH 值的酸性環境會讓肉的蛋白質變性,使肉質變軟,同時產生獨特的酸香風味。

👉 這份來自山區的智慧,展示了在沒有冰箱的年代,人們如何運用自然的力量來保存食物,其精妙之處與清邁市場的จิ๊นส้ม形成了跨文化的共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