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列城(Leh)街角的小館裡,點了一籠 羊肉饃饃(Mutton Momo),那味道既陌生又親切。皮是厚的,帶著嚼感;餡心細膩,羊肉在蒸氣裡釋出油脂,混著麵香與微微的鹹氣。沒有香料的濃烈,卻有一種平靜的溫度,像高原的風,也像家。

從拉薩到列城的「蒸氣之路」
饃饃(Momo)的故事,始於西藏。藏語裡,「momo」意指「蒸麵包」或「包餡的麵團」。
最早可能在13~14世紀,由往返拉薩與加德滿都的尼泊爾商人帶入。他們把南方的蒸餃與藏族的麵食結合,於是這種「可以在高原上溫飽」的小食就此誕生。
隨著藏傳佛教的僧侶與商旅越過雪線,饃饃沿著 拉薩—加德滿都—列城—喀什米爾 的路線擴散。在尼泊爾,它變得鮮豔又辛香;在不丹,它依然樸實;到了拉達克與喀什米爾高原,則換成羊肉、水牛肉與酥油的濃香版本。
這條路上,不只是貨物在移動,
還有語言、信仰與味覺。
饃饃就像高原絲路上的一顆麵團,
揉進了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呼吸。
在台灣,我們也愛「包起來」的食物,像是水餃、包子、草仔粿、紅龜粿……,不同的文化裡,這個「包」的動作都帶著溫情,把辛勞與祈願揉進手心,讓食物成為家與風土的延伸。
或許,無論身在山的哪一側,
那份想把幸福包起來、趁熱分享的心,
都是最共通的人情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