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馬祖,鹼粽不是只是端午節吃的傳統點心,更是一種可以祭的粽子。長輩說,只有「形正、潔淨、單純」的鹼粽,才能供奉祖靈與神明。相較之下,餡料豐富的台灣肉粽被視為「雜味飯」,無法上桌祭拜。
這些外觀像「倒立甜筒」的鹼粽,必須大小一致、排列整齊,才能成串上供,也呼應馬祖儀式文化中對對稱與秩序的重視。
馬祖還流傳一句俗諺:「三角圍牆,考盡諸娘,欲食裡勢乇,解帶褪衣裳。」早年女孩出嫁前得學會包粽子與唱哭喪調,被視為進入成年、成為「大人家婦」的門檻。那時候,為了省米,她們用海沙或泥土反覆練習,練到手不抖、葉不破。
而鹼粽獨特的「鞭炮式綁法」也是物資匱乏下的創意,一條麻線要綁十顆,再十串成捆,既節省又穩固,吊起來風乾、晾曬、保存都方便。這樣的智慧,其實藏著馬祖作為戰地島嶼對資源管理的深層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