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黑船到彈珠汽水:一場關於甜與涼的旅程

在日本清涼飲料工業會(Japan Soft Drink Association)官網的〈清涼飲料史物語〉中提到:

1853 年,美國海軍准將佩里(Matthew C. Perry)率「黑船艦隊」抵達日本浦賀時,據說在與幕府官員會晤時,端上了一杯「檸檬水(Lemonade)」。這瓶酸甜的飲料,被視為日本清涼飲料的開端。

前陣子參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《日本時代臺灣糖業歷史特展》時,也剛好看到關於佩里的展區。原以為那只是開國史的一章,沒想到竟與清涼飲料的起源有這樣的連結。

之後,日本從英國引進「玉入り瓶(內含玻璃珠的瓶)」技術,發展出我們熟悉的「彈珠汽水」;而這股清涼文化,也隨著日本統治傳入台灣。

原文:https://www.j-sda.or.jp/……/softdrink-history/index.php

《台南。彈珠汽水》

台灣光復初期,只有彈珠汽水和「阿婆水」稱得上是飲料。早期汽水廠用來裝碳酸水的彈珠汽水瓶身都由日本進口,台灣根本沒有製造技術,後來才有台玻生產玻璃瓶上市。

台南市過去製造彈珠汽水工廠,全盛時期有六家。隨可樂 、黑松汽水等不同口味和樣式汽水生產問世,彈珠汽水廠逐漸式微,目前僅剩一家。

不管玻璃瓶身造型如何變化,永遠不變的還是瓶內的玻璃珠。彈珠汽水如果缺了這顆如精靈般的玻璃珠,就不是彈珠汽水了。以前為了取出瓶內的玻璃珠,唯一辦法就是打破玻璃瓶。現在不用再打破瓶子了,只要把瓶口塑膠蓋旋開,就可不費吹灰之力將珠子取出來。

都沒有人會好奇?

彈珠到底是怎麼跑到瓶口封蓋的嗎?

原來是利用比重原理,瓶內灌進碳酸水後,把瓶子倒過來,藉由壓力,將珠子推堵住瓶口即裝瓶完成。

其實彈珠汽水也可以有「開香檳」的喝法,只要將瓶子猛烈搖晃數下,再瞬間用手將玻璃珠推入瓶內,氣體力量自然把汽水激出瓶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