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米爾的鹹奶茶文化

在喀什米爾的清晨,巷口的烤餅爐早已冒著白煙。爐火映在師傅的臉上,他一邊拍打麵糰,一邊將餅貼進爐壁。

Girda 是喀什米爾人每日早餐的標配。早晨時段,街頭的烤餅店,通常會一爐一爐連續烤出數十個 Girda

那是每日新鮮出爐的 Girda——只以小麥粉、水、鹽與少量酵母製成。入爐前用手指在餅面按壓,讓它在坦杜爐(tandoor)裡受熱均勻、不鼓起。出爐後,外層焦香、內裡柔軟,是喀什米爾人最熟悉的日常味道。

案台旁,一杯粉紅色的茶正冒著熱氣,吸引了我的目光。這不是印度街頭常見的甜拉茶(Masala Chai),而是喀什米爾人心裡的「鹹茶」——Noon Chai。

長得像草莓牛奶,網友俗稱的粉紅奶茶,但當地人不會如此稱呼

鹽茶的名字

在喀什米爾語裡,「Noon」就是「鹽」,因此「Noon Chai」字面上的意思便是「鹽茶」。這種茶也被稱作 Namkeen Chai / Namkeen Tea——

粉紅色的祕密

「Namkeen」在印地語中意為「鹹味的」,常見於拉達克(Ladakh)、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喜馬拉雅山區。而在更高的山地裡,藏區拉達克的「酥油茶(Gur Gur Chai)」也屬於同一脈的鹹奶茶文化,只是風味更濃厚。

Noon Chai 的粉紅色,並非來自食用色素,而是綠茶與鹼性物質長時間反應的結果。茶多酚被氧化後,再與牛奶中的酪蛋白結合,茶湯由褐轉紅,最終呈現柔和的玫瑰粉色。這整個過程,就像一場廚房裡的微型化學實驗。

這杯茶,與爐裡那塊餅,構成了喀什米爾最典型的早餐。餅的炭香、茶的鹹乳香交織在一起,這樣的搭配不只是飲食習慣,更是一種生活的節奏。

鹹奶茶的高原續章

從喀什米爾一路往東,越過山脈與河谷,鹹茶的味道並沒有消失,而是逐漸變得更濃、更厚。在拉達克(Ladakh),那杯粉紅的 Noon Chai演化成了另一種茶——酥油茶(Gur Gur Chai)。

茶湯的基底依然是鹹與奶,但更添一層酥油的厚潤。剛倒上桌時,上層漂著金黃的油光;當那層酥油被啜飲後,下面浮現的是柔和的粉膚色。

這支長筒形器具,當地人叫 gurgur 或 cha churner,這是打酥油茶不可或缺的工具:把茶湯、酥油與鹽一起倒進筒內,用木桿上下快速攪打,讓油、水與乳融成細膩的乳化液。這個動作會發出「咕嚕、咕嚕」的聲音,也因此得名

喀什米爾的 Noon Chai 用鹽平衡寒氣,拉達克的 Gur Gur Chai 則以酥油對抗稀薄的空氣與高原乾冷。兩者皆為「鹹奶茶」,卻各自映照出不同的氣候、地理與生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