芋頭做粄,芋梗過日子

芋頭在客庄生活裡,不僅是祭典粄食的主要食材,它的葉柄——芋梗(芋槅、芋荷),更是日常餐桌的依靠。

📖 在《齊民要術》(北魏,6世紀)裡,就有提到芋的全株利用,除了芋頭本身,還特別寫到「芋葉、芋莖可食」,但提醒必須煮熟去澀。到了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,更是明白指出芋梗能入菜,但若生食會「咬喉」,必須熟食才安全。這些都是最早的文字見證。

🚢 閩粵移民帶來「靠田吃田」的經驗,芋頭不只當主食或副食,芋梗也被收進餐桌。有的地區會把芋梗常被曬成乾,成為「過冬的存糧」。以前冬天青菜不多,芋梗乾就成了鍋裡的「青菜」。泡發後帶點酸香味,用來煮湯或燉肉,成為「窮時的珍味」。

🇯🇵 日治時期,《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報告》記錄了台灣芋作栽培的全株利用:「芋梗供副食,葉柄切乾備荒。」官方也注意到,芋梗是庶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副食。

當時日本人甚至評價,這種「幾乎全株可食」的利用方式,就像蕃薯一樣,是台灣庶民智慧的體現。

食材不只是味覺的選擇,更是生活智慧與歷史經驗的延續。在「芋頭做粄,芋梗過日子」這句話裡,我們不僅嚐到滋味,也讀懂了世代相傳的生命韌性。

客家人吃芋荷,要加七牽插才會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