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桌上的隱滋味——布袋越瓜

適合做瓜仔脯的不是成熟的大瓜,七八分熟的「瓜仔條」才是首選!

在眾多「瓜」字輩農作物裡,越瓜顯得特別低調。你或許不曾看過它的模樣,但一定嚐過它的身影——古早味蔭瓜罐頭。鹹甜交織的脆片,配一碗稀飯,承載著農村社會最日常卻難忘的滋味。

越瓜原產於中國南方與東南亞,因浙江「越國」盛產而得名。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嘉義與雲林,依瓜皮顏色分為白皮種、青皮種、花皮(金線種)等。由於含水量高、不耐久放,早期農家夏天會將越瓜對剖、抹鹽、曝曬,製成蔭瓜、醃瓜仔、瓜仔脯,成為可長存的配菜。

浸泡在鹽水裡三天的瓜仔脯,還新鮮的呼吸著

不同地區的醃製方式展現了飲食文化的差異:有人偏甜,有人偏鹹。這些味道的選擇,正反映了地形物產與族群習慣,也讓「醃瓜仔」不只是調味,更成為世代共享的味覺記憶。

青農輝哥本尊

在嘉義布袋,仍有農人堅持栽種越瓜,努力讓這項傳統滋味被看見。益源農場-Mulberry小農日記 就是其中的代表,而青農輝哥(莊金輝)不只是農夫,更是說故事的人。不僅透過食農教育,帶領大家認識越瓜的生長、採收與加工過程,甚至研發出減鹽版本的瓜仔脯,讓這份古早味得以延續。

一口簡單的鹹瓜片,吃的不只是調味,而是土地、季節、勞動與記憶共同醞釀出的味道。聊到這,我和輝哥也感慨著~

或許有一天,越瓜會淡出大家的生活

但只要還有人記得、有人分享

它就不會真正消失❤️

通霄版的醃越瓜是加紅棗和枸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