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番薯是早期台灣的主食,連離島也不例外。有句俗諺說:「呷番薯,呷甲烏喙齒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要表達,每餐都吃番薯的無奈,並不是真的牙齒會變黑!
澎湖在番薯上的應用,相較於金門、馬祖比較不那麼多元。「番簽」是番薯簽的簡稱,新鮮番薯經過洗淨刮皮,以剉板剉絲曬乾,曬乾後可以像米一樣儲藏,因此又被稱為「簽米」。
番薯籤之所以會出現在常民生活裡,是因為早期餐餐都吃番藷,會讓人覺得膩,為避免盛粥時,只盛白米而故意避開塊狀的番薯,所以才用番薯籤,讓它可以平均分布在稀飯裡。而在產季時,細薄的番薯籤有助於曬乾,以作為冬天及產量少時的儲存糧食。
番簽是農業時代澎湖人的共同記憶,在白米還未普及的年代,生活艱鉅,全靠一碗番薯簽糜配海菜,也會在番薯籤中加入高粱一起熬煮,做成「蘆黍糊」;煮魚湯也會加一些,讓味道喝起來更鮮甜。當然也會蒸熟和麵,做成祭祖供神的番薯粿。
早市裡偶爾會看到角落擺著一小包,用透明塑膠袋裝著灰白色的番簽販售,但現在懂得吃番簽的人應該也不多了。